妈妈掐着表,第一晚,婴儿哭了一分钟,妈妈上前抚慰。
就这样,一点点延迟抚慰,婴儿慢慢地就不哭了,变得很乖,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睡整宿觉了。
哭声免疫法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一些明星曾经也是这种方法的拥护者,比如马伊琍,韩寒。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断奶,独立睡觉等等一切让孩子独立起来的方法。
可是,让孩子独立起来,真的必须要经历这么痛苦的过程吗?
“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而我则在黑暗中坚持不理她......
而Emma的妹妹,未经任何睡眠训练,满一岁一样自然睡整觉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20世纪有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家华生,在他看来,孩子对爱的需求,其实就是对食物的需求。
于是,他倡导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养育——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
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等一系列所谓的科学育儿法则的核心思想。
而这个理论提出后,另外一位行为心理学专家提出了质疑,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心理学家就是哈洛。
刚出生的小猴,放在铁笼里,然后做两个假猴子来替代母猴。
其中
一个只用铁丝做成
,身上绑上奶瓶,给小猴提供奶水,可以随时喝到;
另一个假猴,是用柔软的绒布做成的
,没有安装奶瓶,也没有食物。
如果按照华生的理论,孩子只需要食物就可以获得爱,那么小猴应该会一直呆在铁丝母猴的位置,不去理睬绒布母猴才是。
所有参加试验的小猴,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去寻找铁丝母猴吃奶,除此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会趴在绒布母猴的身上。
甚至有的小猴饿了也不愿跑到铁丝母猴那里,只是把头伸过去吃奶,而身体依然抱着没有奶水的绒布母猴。
哈洛为了试验小猴面对恐惧时候的反应,他特意做了些会动的道具,比如外形恐怖的蜘蛛等,放进笼子后发现,
小猴感受到恐惧后,紧紧抱住绒布母猴
。
即使拿掉绒布母猴,笼子里只剩下铁丝母猴的时候,小猴子即使再害怕,也不会跑到铁丝母猴的怀里。
由此,哈洛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
爱,源自接触,而不是食物
。
跟孩子的肢体上的接触,真的非常能带给孩子爱和安全感。
这批没有接触过真正的母猴的小猴们,长大之后回到猴群,完全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哈洛发现
他们孤僻和抑郁
,随后又发现:所有的公猴都失去了求偶和交配能力,母猴也一样。
哈洛人为干预了20只母猴的受孕过程,发现后续的结果变得更加可怕:
这20只母猴产下小猴之后,有7只母猴生产完便不再理睬小猴,有8只经常虐待小猴,有4只母猴甚至残忍地杀掉了小猴,只有1只母猴,曾尝试着给小猴喂奶。
哈洛又做了一个绒布母猴,这次“母猴”可以摇摆着动起来。
这一批跟会动的“母猴”一起长大的小猴,成年之后基本都是正常回归到猴群了。
哈洛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
母爱的本质之二三,是运动和陪伴玩耍
。
哈洛的实验证明了,
一个健康,内心
有力
量的孩子,是用爱浇灌出来的。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文章素材源自哈洛恒河猴实验。
编辑:米特meet
>>>>相关阅读<<<<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
注:原文章转载于 张德芬空间,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邮箱songchunlin@changin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