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图表演示
图表归纳初中历史知识点(一)
近代开放政策和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比较: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影响: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
有关新疆、西藏和台湾的历史知识: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三次科技革命:
洋务派与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近代开放政策和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比较:
项目 | 近代开放 | 新时期对外开放 |
背景 |
西方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主动开放 |
国家行使主权情况 | 关税自主权等主权受损 |
中国依法行使主权 |
内容 | 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如: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 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
影响 |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影响:
战争 | 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 |
时间 | 1840-1842(道光帝) | 1856-1860(咸丰帝) | 1894-1895(光绪帝) | 1900-1901(光绪帝) |
侵略者 | 英国 | 英法联军 | 日本 | 八国联军 |
经过 | 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 | 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覆灭) | 攻入北京 | |
签订 条约 |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
内容 | 割香港岛,赔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商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口岸 | 赔白银4.5亿两,严禁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 |
影响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俄国趁机割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
会议 | 内容 | 意义 | 备注 |
中共 一大 |
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
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 、上海) |
八上 47页 |
中共 二大 |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 | 八上 48页 |
八七 会议 |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 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1927年) | 八上 56页 |
遵义 会议 |
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月) | 八上 61页 |
中共 七大 |
1.中心任务是讨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2、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努力实现光明前途。3、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 这是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1945年延安) | 八上 81页 |
中共 八大 |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 |
八下 P24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 |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 | 八下 P36 |
中共 十二大 |
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2年) |
八下 P46 |
中共 十三大 |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 (1987年) |
八下 P46 |
中共 十四大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1992年) |
八下 P42 P47 |
中共 十五大 |
江泽民作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 |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 八下 P47 |
有关新疆、西藏和台湾的历史知识:
时期 | 新疆 | 西藏 | 台湾 |
西汉 | 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东汉 | 西域都护 | ||
三国 |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临海水土志》 |
||
唐朝 |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金城公主和亲(唐和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和同为一家”); |
|
元朝 | 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 (宣政院辖地) |
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 |
清朝(1840年前) |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 ①确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 ②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清朝(1840年后) |
①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②曾纪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③1884年清朝设 新疆行省; |
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1945年日本投降,将台湾归还给中国; |
|
民国 |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致使台湾与大陆分离,这是今天台湾问题的由来 | ||
中华 人民 共和国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与中央谈判,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0世纪60年代,废除封建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今天,西藏自治区成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 民歌《弦子舞曲》 |
……毛泽东提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后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90年海基会(辜振甫)1991年海协会(汪道涵)1992年,两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共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P62 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 |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
时代背景 | 国内 |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 |
国际 |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 ||
领导者 | 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 ||
参加者 |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 ||
改革措施 | 政治方面 |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
经济方面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
社会生活方面 |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在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 ||
军事方面 |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 ||
三次科技革命:
科技 革命 |
兴起 时间 |
主要标志 | 主要成就 | 意 义 | 共同影响 |
第 一 次 |
18世纪60年代 |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 |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改良蒸汽机的应用;火车、汽船 |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改变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
第 二 次 |
19世纪70年代 | 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 电力的发现;家用电器的发明;电车、电灯、电话电报、汽车、飞机 |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 |
第 三 次 |
20世纪四五十 年 代 |
电子计算机 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克隆技术 | 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
洋务派与近代工业:
近代工业 | |||
洋务派代表 | 军事工业 | 民用工业 | 教育 |
李鸿章 | 江南制造总局 | 开平矿务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 无 |
左宗棠 | 福州船政局 | 无 | 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 |
张之洞 | 无 | 湖北织布官局 汉阳铁厂 | 无 |
中国近代化历程:
历史事件 | 口号 | 领导阶级 | 学习内容 | 性质 | 时间 |
洋务运动 | 自强求富\师夷长技 | 地主阶级 | 器物\武器\练兵方法 |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19世纪60--90年代 |
百日维新 | 救亡图存 | 资产阶级改良派 |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1898年 |
辛亥革命 | 三民主义 | 资产阶级革命派 |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1911年 |
新文化运动 | 民主\科学 | 爱国知识分子 | 思想文化 | 思想解放运动 | 20世纪初(1915年开始) |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 |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
第二次 (电力革命) |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
|
开始时间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
完成时间 | 19世纪上半期 | 19世纪末20初 | 正在进行 | |
主要标志 | 蒸汽机的发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 内燃机的发明、电力广泛应用,电气化 |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
标志性发明 | 蒸汽机的改良 | 电力的广泛使用 |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 |
理论基础 | 牛顿的力学 | 法拉第的电磁学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
领先国家 | 英国 | 美、德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
实质 |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 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 |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 |
进入的时代 |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 网络信息时代 | |
交通工具 | 汽船(轮船)、火车 |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 宇宙飞船 | |
动力能源 |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 核能 | |
共同影响 |
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3.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不断调整; 4.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5.影响了世界工业布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
思考、启示 |
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
|||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 |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思想上有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 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总之,我国应积极参与竞争,趋利避害。 | |
启迪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 |||
我国的对策 |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 |||
时期 | 时间 | 标志 | 统一战线 | 影响 | 原因 | ||
第一次合作 | 北伐战争 | 1924-1927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 革命统一战线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 |
第一次分裂 | 土地革命 | 1927-1937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 ||
第二次合作 | 抗日战争 | 1937-1945 |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
第二次分裂 | 解放战争 | 1946-1949 |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 ||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启示 |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
注:原文章转载于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邮箱zixun@changin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