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ppt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职高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学习本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炼议论文的主旨。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方面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一些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外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正确态度和方法,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化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A.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B.揣摩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C.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B.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A.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B.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4.教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采用“疑问教学法”,即激疑──质疑──析疑──释疑,以培养学生积极质疑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与教师“疑问教学法”相适应,学生采用“疑问学习法”(即生疑──质疑──析疑──释疑)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突出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简介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
阅读课文,围绕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质疑,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
三、析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疑难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采用个体探究式析疑,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
(1)通过背景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这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反映出来?
(2)根据文题,你知道本文会写些什么?
(3)从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文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呢?哪些自然段是写的是“结果”,即什么是“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各段写的是什么意思?
(4)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
2.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主要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的分析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
(1)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这段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可分为哪几层?每层各写了些什么?
(3)在论证“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4)在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5)在论证“送来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3.通过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1)本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请找出第一段中的语句加以体会,理解其真正含义。
(2)“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脑髓(suǐ)
C.自栩(xǔ)玄虚(xúan)
D.吝啬(sè)蹩进(piē)
2.《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