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77年以后31位院士是在山东读的本科! 其中11位出自这所大学……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这里是山东商报徐玉芹教育工作室。
今儿值班的还是老徐。
前几天给大家分享了今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后来其实又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因为里面没有山东人选,就没继续分享。
不过在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里老徐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王小云。
这是山大一手培养出来的,本硕博都是在山大读的,师承潘承洞校长,现在是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关于两院院士名单,老徐今天想换个角度聊聊——
看看这些院士本科都是哪所大学培养的。
下面先来简单科普一下“两院院士”是怎么一回事:
院士,在中国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统称,原来称为学部委员。
他们分别是某一领域内顶尖的资深专家,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院士增选每两年一次,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
提名后还需要经过大概三轮严格的评审和选举才能成为院士。
以下表格是微信公众号“化学加”汇总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校友人数及其排名,这项指标大致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理工类学科本科基础教育阶段的扎实程度,或者说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科研综合素质,深受各大学校长书记的重视。
因为院士的遴选机制相对公开、透明,主要比拼的还是个人的学术科研实力,所以相对来说,也备受社会各界的认可。
下面来看一看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校友人数排名(后附各大学院士校友具体名单)。
为了便于区分,山东高校的部分,老徐都用红笔圈了出来:
昨天老徐花了点时间进行资料梳理,把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在山东读本科的院士履历扒了出来,这样大家看的更清晰一点。
下面就来看看最近这40年以来山东本科教育都培养出了哪些院士,他们的本科都是在哪所大学读的,以及当时读的是什么专业。
一起来看看:
郭雷,男,汉族,1961年11月生,山东淄博人,控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系统与控制科学研究,特别是随机与不确定性动力系统的估计、滤波与控制理论等。在随机自适应控制、非平稳与时变系统估计、反馈机制能力与局限、多自主体系统的集体行为等若干重要方向的基本问题上做出了根本性贡献。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控制理论基本问题、非平衡群体系统、复杂适应系统与量子控制系统等。
1982年,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7年,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4.9-1987.5,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7.6-1989.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后
1990.2-1992.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2.2-,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8.11-2002.12,中科院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01-2002.12,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2.12-2012.5,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2003年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4年2月,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
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
198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
1984年7月毕业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
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8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200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12月任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7月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
2013年3月任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
2016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17年1月,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同月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
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胡海岩,1956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福建闽侯。力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Acta Mechanica Sinica副主编。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振动控制、气动弹性力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稳定性与分岔分析、控制器设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解决了多种飞行器研制中的振动控制问题。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1982年,获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理学学士
1985年,获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
1988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留校任讲师;
199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副教授;1992年-1994年,德国Stuttgart大学力学研究所洪堡基金研究员;
199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1997年,美国Duke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客座教授;
199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
199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200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研究生院院长。
2010年10月19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1月,继续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江桂斌,1957年11月生于山东莱阳,籍贯山东莱阳。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环境化学》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魏炳波,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长江学者,首批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液态金属深过冷研究和快速凝固研究等。
山东大学铸造79级学生 ,1983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材料系;
1986年在东南大学材料系获硕士学位(导师:舒光冀教授);
198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
1991年至1992年间,魏炳波获得世界著名洪堡基金资助,赴德国宇航院空间模拟研究所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客座研究,并在空间材料科学和快速凝固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取得数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受到世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研究结束后,他婉言谢绝了国外著名专家的邀请,放弃了高薪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房建成 ,1965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教授,1965年9月生于山东临沂,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首批首席科学家,国家某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中方主任。
2006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荣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第二届“感动北航”人物。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李卫,1957年12月17日出生。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现为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
1988年,李卫勇挑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究”专题组组长重担,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永磁体,磁能积达到49兆高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获得这种高性能磁体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该成果获国务院三部委颁发的国家七五科技重大成果奖,被评为我国89年冶金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还在高矫顽力型和低温度系数型稀土永磁材料以及辐向取向钕铁硼永磁环的研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至1992年他在瑞典金属研究所工作期间,在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三项和国家发明专利两项,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获得者。 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选为“全国首批重点资助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并被先后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冶金系统杰出科技青年”称号。
2000年5月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02年以无党派身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至今任全国人大代表。2010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先进科学技术二等奖。
宁光 ,1963年6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校内分泌代谢病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 03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断和治疗。
1982年9月 — 1987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学士学位;
1989年9月— 1994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1997年10月—1999年11月:美国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博士后研究。
2015年12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王国法,男,1960年9月21日生,籍贯:山东文登市。
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教授。
中国煤炭行业煤矿支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支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机械系1982届毕业生。
1985年东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破格晋升煤炭部首批研究员,2000年被正式聘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9名,已授博士学位4人。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主持完成国家各类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30余项,主持了煤矿支护设备标准体系的建设,负责起草液压支架国家和行业标准十几项,主持横向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项目达数百项。出版《液压支架技术》等专著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2016年荣获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第二届“杰出工程师”称号。
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华军,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山东广饶人,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山东工学院学习;
1982年7月—1983年8月,山东东营市广饶播种机厂技术员;
1983年8月—1986年7月,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硕士研究生;
1986年7月—1992年8月,海军潜艇学院讲师;
1992年8月—1995年5月,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副教授;
1995年5月—1999年2月,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其间:1997年12月—1998年12月,美国罗得岛大学访问教授;
1999年2月—2009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委员(2003年9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2月),其间:1997年4月—2001年3月,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海岸海洋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9年12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云教授,1966年生于山东诸城,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潘承洞。
199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计划”;
2005年6月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8月,增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麦康森:195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1990年赴爱尔兰国家大学学习,199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鲍鱼协会理事、中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二十一世纪山东省农业发展青年论坛副主席和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 《 Aquaculture Research 》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优秀教师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科技攻关等一系列科研项目。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和 “973” 评审专家组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际奖1项。
焦念志 ,生物海洋学家 ,1962年12月生,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现任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
1979-1983:山东海洋学院 学士
1983-1985:山东海洋学院 助教
1985-1988:青岛海洋大学 硕士
1988-1991:青岛海洋大学 博士
1991-199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
1993:日本东京大学 博士后研究
1994-200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1996-199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访问学者
1998-2000: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日本科技厅聘研究员
2001-: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6-: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导师组成员
2007-:美国马里兰大学兼职教授
2011年12月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7月当选民盟福建省副主任委员。
2013年2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3年8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
张偲,男,1963年5月生,海南文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化学生态学专业。所长助理、党委委员、职代会主席。
1981、9-1985、7,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85、9-1988、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5、9-1998、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3年6月起,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0年11月起,任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年9月起,任海南站(国家重点站)站长
1998年8月,任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中科院特批)
宋微波,1958出生,山东微山县人,留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际原生生物学会常务执委,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7月获山东海洋学院学士学位
1985年7 月获山东海洋学院硕士学位
1989年1月获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1985年7月-1992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3年10月获评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4年5月,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年12月, " 长江学者岗位 " 特聘教授
2011年当选为国际原生生物学会常务执委。
2013年8月,当选中国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
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蒋兴伟,男,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195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1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系物理海洋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8年-1982年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水文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7年在青岛海洋大学获物理海洋硕士学位
2008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物理海洋博士学位。
包振民,男,博士,1961年12月出生,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9年 美国A & M大学IBT高级访问学者
袁士义(1956.10.21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原籍江苏省丰县。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开发工程专业
198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地质统计学专业
198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法国石油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1986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总经理。
孙龙德,男,汉族,1962年3月15日生,山东省寿光市人,天然气田开发工程与石油地质专家,中共党员。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总经理、石油管理局局长。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德利,男,1958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增选) 。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4年获得西南石油学院矿场机械硕士学位。
1990年获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在清华大学力学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并被晋升为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副教授,年底当选钻井研究所长。
1993年被晋升为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授,系主任。
1995年赴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Texas A&M 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96赴莫斯科古勃金油气科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5赴英国BGS各向异性研究室高级研究学者。 2005年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2006年任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任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油气钻探方向带头人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管道专家,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6年6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工程与科学硕士学位;
1999年12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总经理。
李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2013年11月19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
1994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原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2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胜利油田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质所所长、总地质师、处长、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
2013年11月19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根生,男,1961年9月生,安徽石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1988年加入民盟。
长期从事石油工程和高压水射流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成果推广、中石油中石化科技开发等10多个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国际水平科研成果8项。研究和发明了自振空化射流喷嘴钻头、高压旋转射流处理地层、自激波动注水、水射流深穿透射孔等系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专利6项。
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1979.9-1983.7 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开发系石油钻井工程专业,本科。
1983.9-1986.6 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
1994.9-1998.4 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系油气钻井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
1986.6-1994.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1.2-1991.8 日本国东北大学 访问学者。
1994.6-2003.1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
2003.11- 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授,博导。
2015.10-现在 美国犹他大学能源与地质研究院高级客座科学家(Senior Affiliate Scientist)
2017年08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张玉卓,男,汉族,1962年1月生,山东寿光人,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侨联副主席(兼),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8.10—1982.09,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矿矿山测量专业学习;
1982.09—1985.07,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07—1989.0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其间:1986.03—1989.01,在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系岩石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9.01—1994.08,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特殊采煤研究室副主任(其间:1992.09—1993.09,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4.08—1995.0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副所长(1993.10—1995.05,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研究员);
1995.06—1997.0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助理(其间:1996.01—1996.07,在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97.01—1998.07,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
1998.07—1999.0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中煤科技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1998.02—1999.02,挂职任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1999.03—1999.0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中煤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
1999.06—2002.0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煤科技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
2002.01—2003.08,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3.07);
2003.08—2008.12,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8.12—2009.07,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
2009.07—2014.05,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兼)(其间:2012.09—2012.11,在中央党校第52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1.12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05—2017.03,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侨联副主席(兼)(其间:2015.11—2016.01,在中央党校第5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17.03—,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侨联副主席(兼)。
党的十五大、十九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金之钧,男,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1977年进入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学习。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
金之钧长期工作在石油地质科研、教学第一线,在海相层系油气勘探理论、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深部流体的油气成藏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他与研究团队确定了海相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和评价方法与指标,已成为我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推荐标准;提出了海相层系油气勘探选区应从烃源岩和盖层双向评价入手的新思路;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的油气成藏评价方法,为指导我国塔里木盆地和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发挥了重大作用。
顾大钊,男,1958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并负责神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先后获国家科技一等奖1项 、二等奖4项 ,获“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 。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8] 。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矿井建设专业;
198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1990年至1991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3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被破格升为教授;
1995年作为科技带头人调入神华集团工作,从事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并负责神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现任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山东五莲人,心脏病学专家,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0年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3年获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1979年,16岁的葛均波考入青岛医学院。
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7年8月,毕业于山东省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年1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0年,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3年获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他跟随导师艾贝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该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1999年4月,葛均波婉拒了导师的热情挽留,毅然举家回国。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2月9日揭晓,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当选为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王玉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
王玉忠1961年6月出生于山东文登,1978年考入青岛大学纺织学院(原山东纺织工学院)纺化系,1982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4年6月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9 年在德国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作 DAAD 访问教授, 2002 年在英国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作英国皇家学会访问教授。1987 年晋升讲师, 1995 年晋升教授, 1997 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现任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中国阻燃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副会长、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0)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等。
2015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金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道德模范)
于金明,男,1958年1月生,山东潍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员,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兼放疗科主任,2000年7月被聘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被聘为山东大学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被聘为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兼职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华中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95年12月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2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潍坊医学院79级学生。
1983年毕业于昌潍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
2003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刘维民 ,1962年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62年生于山东莱西,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润滑材料、摩擦化学及材料化学研究。期间曾于1993~1994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曾担任SZ-7飞船固体润滑材料空间环境实验项目及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航天航空润滑、材料摩擦磨损及合成润滑材料研究。
2000年起担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起担任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主任;《摩擦学学报》常务副主编,《J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04月,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摩擦学最高成就奖”。
最后附上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各大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院士校友具体名单,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版权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化学咖”、app"爱济南"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相关高校官网。版权归原编者和刊发单位所有。非常感谢。转载为公益,未用于谋利。如有侵权,请联系76968279@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处理。
另外,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梳理过程中如有疏漏,请知情人留言指正,下次重新发布时将会认真修订。
广而告之一下:
新公众号“老徐说高考”( ID:laoxustory)已经恢复讲故事了。
在那边,老徐主要讲述自己跑高考新闻13年以来经历过的那些人和事,有时也会讲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
如果你也想听,搬个小凳子到隔壁来找我……
还没有进群的亲,如果想加群,请直接加三群,咱们大群、二群不进新人。山东商报高考交流QQ群群号就在下面大红色的群名片中。
进群时两条要重点提醒一下:QQ资料要完整,进群验证信息要真实。
这两条都没问题,在门口等着管理员审核就好。
我在高考群里等您来。
觉得内容不错,请戳一下大拇指告诉我。也别忘了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哦。